鄭州至江蘇專線物流信息化的機遇與困惑
發布時間:2021-04-29
鄭州至江蘇專線物流,近年來在產業升級和生產方式轉變的背景下,制造業、商貿業、農業等傳統產業對物流與供應鏈建設越來越重視,與此同時物流企業進入專業化領域的成功案例也越來越多,這兩部分構成了產業物流信息化的主要內容。從信息化角度來看,成功案例集中在兩種類型:
一是制造、商貿等企業如何通過信息數據的集。約化管理推進內部物流資源整合與優化。關于這個問題,我們曾通過物流企業的案例說明了此類整合要處理好管理架構的集中與分散的關系,實際上也就是處理好效率與活力的關系,并提倡信息管理的集中度通常應高于決策管理的集中度,這些做法其他企業也是可以借鑒的。
二是物流企業如何與客戶的信息數據整合,推進供應鏈建設,我們特別注意到這方面在深化。在案例中有的公司稱之為從“數據級”整合轉向“流程級”整合。在“數據級”整合階段,重點在于解決信息系統之間數據的標準、安全、可靠等層面,并不涉及雙方的流程協調與整體優化,進入到“流程級”整合,各自還要調整系統(包括流程)來實現協同和優化的目的,說明已經開始形成了整合效益和雙贏的機制,這一步的深化是具有重要意義的。物流企業要順應這樣的趨勢,加快過渡的進程。

值得重視的是,面對這樣一個進程,物流企業往往會在實踐中感到困惑或徘徊,因為物流企業往往是被動的,是被整合的,要按照客戶的標準去修改信息接口、調整自身的流程,這反映了到目前為止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產業供應鏈的“鏈主”是制造企業、商貿企業等客戶,而不是物流企業。
這可能正是生產性服務業的一個基本特征,如果不承認“鏈主”在供應鏈建設中的主導地位,適當地調整自己的策略,物流企業的專業化探索就會走彎路、事倍功半。因此只有正視現實,正確地定位,物流企業才有可能化被動為主動,更好地去創造整合的新價值,在供應鏈上提高話語權,獲得合理的回報。
所謂的正確定位,有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物流企業要改造自身的KPI體系。過去,自身的KPI是以降低成本為核心的,客戶的KPI只是約束條件;現在要把客戶的主要KPI納入自身的目標體系當中,這樣才能和客戶的利益一致起來,去發現整合協同的效益。至于信息系統的建設只不過是這些關系、流程、KPI的固化形式,這些問題理順了,技術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